他們信奉神的引導,蓋屋種菜養靈芝……亂世獨居
這裡沒有財產觀念,沒猜忌也沒紛爭……天方夜譚
孩子接受神本教育,養雞下廚修水電……伊甸學園
錫安山,二、三十年前是國民黨和執政當局眼裡離經叛道、妖言惑眾的「異教」根據地——錫安山,今日高雄縣境中,一個由新約教徒一斧一鋤開墾出來,生活方式迥異於外界的桃花源社會;錫安山,因自設「伊甸學園」,三十多名學童集體退出體制內的國中、國小,最近再度成為社會輿論焦點的奇特世界。
本報自今日起將系列報導錫安山上的世界,讓這個遠在深山鄉野的宗教國度,以清楚面貌呈現:
五月的風微微吹過蓊鬱樹林,層層山巒間,有一股靜謐的涼意,迂迴的山路往上走,一個大轉彎,眼前是一片花木扶疏和一座白色的高大拱門,門上有兩座天使雕像微笑迎接來客,一旁有人正開著推土機整地,還有人整理花叢,他們向每一位過客頷首微笑……。
這裡是高雄縣甲仙鄉的錫安山,新約教會的「聖山」,多年來在許多台灣人心中充滿神秘色彩,戒嚴時期被視為「異端」的新約教徒根據地;如今,在教徒胼手胝足的開墾下,當年詭異、悲情的色彩漸褪,他們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和獨特的社會結構,儼然在混亂俗世中,建造了一座桃花源。
「神帶領我們來錫安山,錫安山的一切成果,都是神的意旨,只是藉由我們把神的國度展現出來,這兒的一點一滴、一草一木,全是為了見證神的榮耀和尊崇。」錫安山的牧師蕭可彰,在服務中心向每一位造訪的外地人介紹錫安山的「神本」精神——在神的引領下,過著最簡樸的集體生活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。
錫安山現在有一百多名教徒定居,大多仍以家庭為單位,有人一家三代,爺爺奶奶帶著十幾個兒孫在這裡過日子,還有年輕的夫婦帶著幼小的孩子在此事奉神,也有單身女子、退伍老兵守著菜園、雞舍,為了見證神。他們的生活方式都一樣,每天清晨四時起床,大家一起祈禱、聚會、讚美神,用早餐,之後各人在微曦中奔向工作崗位,農耕、畜牧、營造、修護、接待、教學、廚役、園藝;日落時收工,共同晚餐、祈禱,然後每個家庭各自休息。
正因為各司其事和自給自足,錫安山宛如一個小國家,他們在工作上分組,種植水果蔬菜、苦茶、蘆薈,飼養牛、豬、鹿、雞,還搭設有菇寮栽種鮮菇、靈芝,除了自行食用,也有工廠製成加工食品和日用品賣給外來客;另外,錫安山的房舍、花園、道路,也全是教徒自己動手興建,除了部分建材採購自外界,他們完全不假手他人。
奇特的是,這裡的工作,不講績效、不做評比,也沒有壓力,每一個信徒卻會自動自發完成;在菇寮養靈芝的郭心梅,是位三十多歲的單身女子,她說:「有神的地方就是家,在山上事奉神,就是為家做事,只有歡喜,怎麼會有壓力?會想偷懶?」
錫安山也沒有私有財產的觀念,在這裡,各項生活用品都由教會提供。蕭可彰說,教會的做法不是「分配」,提供的標準也不是「量的公平」,全視教友的需求,誰缺了什麼,需要什麼,跟教會「講一下就可以」,不必申請或登記;而在「神的引導」下,沒有人會貪心多領,也沒有人會計較,因在神的國度裡,大家都是兄弟姊妹,互信互重,「外面世界的猜忌、紛爭,在這裡才是天方夜譚。」他輕輕一揮手:「是外面的人用他們的價值和心態,在質疑我們的社會。」
教徒也把這一套「神本」價值觀和生活方式,毫無保留地傳遞給下一代,山上有三十七名國中、國小年齡的小朋友在教會自辦的「伊甸學園」上課,課程內容除了基本的中英文、數學、史地外,最重要的是生活教育,父母老師帶著孩子養雞、種菜、修水電、下廚幫忙,「神的教育就是要我們在自然、在生活中學習。」伊甸學園的老師李明偉,十多年前原在山下的高中教書,提起山上的教育,眼裡全是光。
傍晚時分,伊甸學園下課了,孩子們走向錫安山的大廳——凱旋樓,大人們也帶著陽光和汗水收工回來,大家圍著十幾張餐桌,一起禱告用餐,「感謝神帶領我們來到這甜美安適的伊甸國,向我們顯現神的全能。」落日的餘暉灑進大廳,安詳的讚美詩輕聲唱揚起來……。